配资的优势在于可以获得更大的交易资金,从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收益。对于资金有限的投资者来说,配资可以帮助他们参与更多的交易,获取更多的机会。此外,配资还可以提供杠杆效应,即投资者只需支付一部分资金作为保证金,就可以借用更多的资金进行交易。这样一来,如果股票价格上涨,投资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如果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也需要承担更大的亏损风险。
记者王敬北京报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全文发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被重点提到,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到的两个“融合”,为文化发展指出方向。一方面,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另一方面,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林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指出了在新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拓宽文化的传播渠道,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还能增强文化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
“《决定》中文化体制改革部分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实现文化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王林生向本报记者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领域做出了许多富有实效的措施和探索。比如文化的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出台了《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法律的出台对文化市场的规范和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十届三中对全面深入改革做了具体部署,包括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等四个部分。四个部分涵括了文化建设中思想价值引领、业态供给、文化治理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可以说是较为全面地对未来五年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内容和预实现的成效进行了设计和规划,成为未来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引。”
具体来看,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方面,《决定》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
《决定》还提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
同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文化与科技行业间缺乏桥梁和中介
近年来,文化和科技融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数字孪生技术、3D数字建模技术、超高清视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也为大众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95亿元,同比增长15.3%。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已然兴起,成为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点燃消费热情、引领消费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王林生指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内容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提供新的可能性和平台。比如“河南卫视节日系列”探索的是以“艺术+技术”为核心的创作路径,以文化创意的视觉呈现综合使用三维建模、染色“复原”、AR(增强现实)、XR(虚拟空间扩展)等技术,创作出视觉效果“炸裂”内容产品。
为什么出现文化与科技“两张皮”,影响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因素是什么,是一个长期讨论的问题,比如技术壁垒、人才短缺等。王林生认为,在影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诸多因素中,文化行业与科技行业之间缺乏相互了解、认知和碰撞的桥梁和中介。比如,文化的内容不知道用何种科技手段呈现,科技创新又找不到文化应用的场景,使得文化与科技成为并行的两条线。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王林生分析称,一是要搭建文化与科技相互赋能的资源平台,利用平台增大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适配机率;另一方面,遴选一批相对成熟和已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示范案例,通过案例引领和带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最近两年,人们对文化深度体验的追求日益增长,非遗、民俗等国风体验展演、博物馆游因此不断升温。这些文化体验活动正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持续激发着旅游市场的热情,成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王林生指出,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过程中,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体验的品质,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利共赢。比如“大唐不夜城”通过重现大唐盛世的风貌,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体验相结合,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王林生进一步表示:“从整体来说,当前文化与旅游融合尽管涌现出许多为人称道的案例,但是文化与旅游‘怎么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成为什么’等问题,仍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解答。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与创新发展。”
王林生指出,因此,在文旅产业的发展中,我们既看到许多城市和区域虽然有很多优质的文旅资源,但由于资源之间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使得城市和区域陷入了“资源魔咒”,也看到一些城市和区域对资源利用过于简单粗暴,使得文旅产业在业态形式上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现象。
对此,他表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发掘和提炼优质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IP。IP本身具有强烈的产业承载能力和资源集聚能力,通过打造特色IP,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才具有“依托”,城市或区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
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融合过程中,应特别关注融合原则和融合思路,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依托文化提升旅游,通过旅游传播文化。这既包括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文化内涵,也强调在旅游业既有的产业功能基础上,发挥其事业功能,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旅游在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林先平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积极探索两道“融合”命题,促进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中国股票配资,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